最新消息  [2018]   [2017]   [2016]   [2015]   傳媒報道  [2016]   [2015]   行業資訊  [2017]   [2016]   [2015]  

香港的電子商貿生態:本地市場

根據市場規則、實務和法例,香港的電子商貿活動可分為出口(即香港賣家或服務供應商處理來自海外市場的網上訂單)、進口或跨境貿易(即香港賣家或服務供應商處理來自中國內地市場的網上訂單),以及本地市場等類別。

與前兩類相比,本地電子商貿市場(指香港消費者在網上購物)只佔全港整體電子商貿活動的一小部分。然而,許多商戶仍有興趣踏足本地電子商貿市場,因為香港是大都會,電訊基礎設施發達,可以成為通往亞洲市場的門戶,以及新產品和新概念的試驗場。本地商家,無論是實體店還是純網上經營者,也日益熱衷於開發或拓展網上渠道,藉以擴大營業額。

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估計,2016 年香港互聯網零售總額為 137 億港元,過去 5 年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長。與區內一些經濟體相比,香港的雙位數增速不算很高,似乎略為失色,不過對許多本地商家來說已經不俗。相較之下,同期香港零售額僅年增長 1.5%。

在香港,互聯網零售五大類別是電子消費品(31.4%)、媒體產品(18.4%)、個人配件和眼鏡(15.5%)、服裝鞋類(12.7%)以及食品飲料(6.7%)。預料未來 5 年,食品飲料將是增長最快的主要類別,年增長率可達 11%。

本地電子商貿發展的障礙

本地電子商貿在香港的發展不大蓬勃,至於箇中癥結,實有一些誤解:

誤解 1:在香港購物太過方便,到處都有商場。

事實:香港人的工作時間較長,下班時不少商店已經關門。

誤解 2:香港商店提供的貨品種類繁多。

事實:許多特色貨品在香港的商店找不到。代購服務發展蓬勃,反映出許多外國特色貨品在香港沒有供應,市場需求殷切。

誤解 3:香港購物者擔心網絡安全。

事實:沒有證據顯示香港消費者比世界其他地方的消費者更擔心網絡安全。事實上,香港人普遍使用信用卡和 PayPal 賬戶從外國網站購買貨品。

本地電子商貿的發展較慢,真正原因如下:

1.香港市場較小,羅致客戶的成本較高。商家往往認為,拓展較大的市場更具成本效益。

2.香港是自由港,航空運輸方便,而且跨境物流成本低。本地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外地網站尋找本地電子商貿平台沒有供應的東西,購買優質特色產品。這種情況抑制了本地電子商貿平台的發展。

3.現時香港不少行業由大型企業集團主導。由於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的前景有限,又擔心引致惡性競爭,因此他們缺乏動力在網上銷售或是促進香港電子商貿的發展。

4.「最後一哩」送貨環節是個瓶頸。香港人生活忙碌,首次送貨到家往往無人收貨,增加了快遞公司的經營成本。在許多經濟體如台灣,連鎖店及便利店會用作收貨點,但是香港的商店空間小且租金昂貴,這種解決方案不大有效。至於其他解決方案,例如在公共地方放置電子儲物櫃,發展甚為緩慢,主要是因為私人業主對這種做法的接受程度較低。

5.香港的商業文化傾向規避風險,阻礙了電子支付解決方案和流動錢包的發展。這些新支付系統對消費者來說更加方便,因為他們只需攜帶單一通用設備,不用帶著現金和多張信用卡/扣賬卡。在這方面,香港顯然落後於中國內地。

本地電子商貿的未來發展

由於上述原因,香港零售商在發展電子商貿方面較為滯後,但業內人士普遍看好本地電子商貿的未來發展。

由於租金高漲,香港大部分零售商不得不銷售利潤高的品牌奢侈品,或是大批量的快速流轉消費品。貨品略為不同的小型獨立零售商難以生存。然而,近年出現了不少小型網店,銷售概念獨特及別具特色的產品,利用毋須負擔高昂租金的虛擬空間發展業務。由於開設網店的門檻較低,並可減少日常營運開支,因此有助釋放創造力和創業精神。這種情況在香港已經久未曾見。

這些小型網上公司通常借助臨時店和短期租約來增加品牌知名度,為網站帶來流量,並與客戶建立個人聯繫。他們還使用多種方法運送貨品,例如地鐵站交貨、聘用本地快遞公司或直接郵寄。這些網上商店大多不打算簽署長期租約,以免影響利潤率和現金周轉。

香港零售業近年來表現緩滯,促使許多傳統零售商再三思量他們的電子商貿策略。種種跡象顯示,本港的電子商貿活動已出現上升勢頭。

資料來源: HKTDC